7.13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
常年期第十五主日
福音(究竟谁是我的近人?)
恭读圣路加福音 10:25-37
那时候,一个精于法学的人起来,试探耶稣说:“老师,我该做什么,才能获得永生呢?”耶稣对他说:“法律上记载的是什么?你是怎样读的呢?”他答说:“你要全心、全灵、全力、全意爱上主,你的天主;并爱近人如爱你自已。“耶稣向他说:“你答得对。你这样做,就必得永生。”但是,那人愿意显示自己有理,就对耶稣说:“谁是我的近人呢?”耶稣答说:“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来,到耶里哥去,遇到了强盗;他们剥去他的衣服,把他打得半死半活,丢下他就走了。恰巧有一个司祭从那条路上下来,看了看他,便从旁边走过去了。又有一个肋未人,也是一样,他到了那里,看了看,也从旁边走过去了。但是有一个撒玛黎雅人路过他那里,看见了,就动了怜悯的心,立刻上前,在他的伤处倒上油与酒,包扎好了,又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,把他带到客店里,小心照料他。第二天,他拿出两个银币交给店主说:‘请你小心看护他!不论额外花费多少,等我回来的时候,必要还给你’。你认为这三个人当中,谁是那个遇到强盗者的近人呢?”他答说:“是怜悯他的那个人。”耶稣就对他说:“对了,你也照样去做吧!”
经文脉络
这个主日的福音选自路10:25-37,内容分为两段:首先是一位法学士询问耶稣“什么是最大的诫命”(25-28),这段对话是三部对观福音共有的材料(玛22:34-40;谷12:28-31);路加的独特之处是在这段对话之后加上了著名的“善心撒玛黎雅人”的比喻(29-37),这样的编辑使这段经文得到特殊的重点。
“永生”与“天国”
经文的开始叙述一位法学士前来请教耶稣:“应当做什么,才能得到永生?”作者指出这人居心不良,企图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试探耶稣。
所谓“永远的生命”就是指天主许诺的产业,犹太传统通常以“天国”表达天主许诺的产业;“永远的生命”是希腊化的犹太世界所盛行的表达方式,这点说明路加的写作对象主要是希腊化的犹太基督徒或外邦基督徒。
耶稣赞同祖传法律
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旧约圣经早有明确的教导,因此耶稣透过反问的方式,让这位法学士自己说出圣经中的相关规定。路加透过这样的对话让读者看出来,耶稣完全赞同并且遵守法律书中的规定(参阅:玛5:17)。
爱天主
福音首先引用申6:5的经文,要求完全的献身给天主:“你要全心、全灵、全力、全意爱上主,你的天主……”这句话是犹太人对“十诫”中的第一条“我是上主你的天主……除我知外,你不可有别的神……”(出20:2-3)的一个新的表达方式。
爱人如己
此外,福音经文还引用了肋19:18:“要爱人如己”,要求尊重邻人。肋19:34将这个爱邻人的命令也扩大到爱外方人,要求当时的犹太人把爱护外方人如同自己的同乡一般。七十贤士译本(希腊文旧约圣经)将这段翻译为“爱近人”,这句话也成为路加所引用的经文。
“近人”在当时的环境中被了解为朋友,或者是在自己身边邻近逗留的人,所谓爱他们如同爱你自己,并不是指爱人的“程度”,而仅仅是强调爱人的“必要性”,说明爱近人和爱自己在法律上具有一样的重要性。
谁是“近人”?
这位法学士对旧约圣经的教导自然是十分熟习,但似乎也感觉到耶稣的话中有话,因而觉得有必要证明自己有理,而询问耶稣:“谁是我的近人?”耶稣并没有直接回答“到底谁是近人”,却向他说了一个比喻。
“善心的撒玛黎雅人”的比喻
由耶路撒冷前往耶里哥的路程大约有27公里,高度落差将近1000公尺,因为整条路穿越犹大旷野,在耶稣的时代是相当危险的路途。有一个旅人在这条路上遇到强盗,此人不仅被强盗抢劫,并被严重打伤,而半死半活地躺在路边。前后有三人遇见这个急需救援的可怜人,这些人的反应却彼此形成强烈的对比。
首先是一位司祭和一个肋未人,他们大概是刚完成圣殿中的职务而走在返家的途中,在路上碰到这个急需救援的“同胞”,却视若无睹地匆匆离去。第三位是一个向来被犹太人轻视的撒玛黎雅人,这人看见这个重伤倒地的人,立刻动了怜悯的心。
他完全不顾撒玛黎雅人和犹太人之间固有的仇恨(参阅:路9:52;若4:9),也无视于自己也有遭遇同样伤害的危险,立刻停下脚步救助这位可怜人。这位善心的撒玛黎雅人还更进一步地花费自己的财物,要求客店主人持续照顾、帮助这位被抢的人。
比喻的启示
耶稣叙述故事至此,才回头以法学士所提到的问题反问他说:“你认为这三个人当中,谁是那个遇到强盗者的近人呢?”答案当然是不言可喻,耶稣遂要求法学士同样地以怜悯之心处理一切人和事务(参阅:18:22;19:8;宗10:2),这个要求一方面响应了这位法学士最初请教耶稣的问题“我该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呢?”(25)另一方面也和「爱仇」的教导(6:27-36)相互呼应。
综合反省
今日的福音其实是由两段教导性的谈话所组成,第二段的谈话回答了第一段谈话所提出的问题,并且使重点单方面的偏向于“爱近人”的教导。第一段谈话的内容是三部对观福音所共有的,主题也是来自犹太传统的“法律”问题,根据旧约的法律,为得到真实永远的生命,必须有爱近人的行为。
路加在这段对话中加上“善心的撒玛黎雅人”比喻,藉以说明耶稣的教导使旧约的法律更为成全,把犹太传统中“爱近人”的要求提升到“爱仇人”的层次。
在教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,非常恰当地将比喻中“善心的撒玛黎雅人”评价为基督徒爱人的最佳典范。由于这个爱的最深的基础,乃是天主和耶稣基督对于罪人的爱,因此在教父们诠释圣经的作品中,这位善心的撒玛黎雅人常被当作代表耶稣自己的最佳图像。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天主教周至教区”、“本站讯”的所有内容,版权均属于本教区所有。内容欢迎转载,但请注明出处。
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本教区或本网站)”的内容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凡教区、堂区或个人投稿,版权虽属本网,但文责由投稿者自负。
